字的各种通各种达的快递基本上都在江浙沪一带。此外,就是这个区域地势相对平坦,路况较好,发达的公路网和物流基础设施等这些都给包邮创造了条件。
▲ 苏南高铁密如织网,苏北平原寸铁不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京沪高铁在途径江苏时被一股神奇的力量给“掰弯”了,直接从镇江转向南京,然后跳出了江苏省,最后只是在尾巴上又接上徐州,巧妙地躲开了其他苏北各市。“瞧,谁说苏北没有高铁,徐州不就是么,我们从来没有忽视过苏北的重要性。”类似这样的官腔答复,真是让我等无力反驳。
作为一个东部的经济和教育大省,高铁里程却是全国倒数,铁路建设搞成这样也是让人咋舌,地图上还好有这些在建或者规划中的虚线来遮遮羞。但是也不要高兴太早,因为苏北的高铁时速已经被一些贰百伍限制在250km/h以内了,还没建成就已经落后了。
一句话总结楚汉之争,就是三个苏北小青年划分势力打群架,徐州的刘邦找来淮安的韩信这个帮手一起干掉了宿迁的项羽。因此,苏北也是楚汉文化的发源地。
苏南的吴语、苏北的江淮官话也在文化上造成了南北割据,方言繁杂难懂且不互通。
自古以来,江苏的地域文化冲突性就极强,楚汉之争大家都熟悉吧,通俗讲也就是刘邦和项羽拉帮结派争夺天下,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他们其实都是苏北人。刘邦是徐州人,当年是沛县的一个亭长,其实没啥实权,就跟今天的路长、河长差不多,基本就是一个古代的闲职小混混。项羽是宿迁人,也是当时楚国的贵族富二代, 创业之初就先去沭阳把虞姬这个大美人给撩到手了。还有战神大将军韩信是淮安人,韩信早年的时候可怂了,胯下之辱的典故大家也都知道吧说的就是他,也不知道后半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就像突然开了挂一样。所以网上就有段子形容楚汉之争其实就是三个苏北青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然后到了三国鼎立的时候,孙权又把苏南地区的吴文化推到了鼎盛时期。
经过历史的积淀到了今天,江苏省这块面积不到11万的大地上,却汇聚着楚汉中原文化、吴文化、江淮文化、金陵文化等等,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方言,甚至同一个城市内的不同县区之间方言晦涩难懂都不互通。仅仅以地级市南通市为例,下辖的县市方言各不相同,同样都是南通人最后却只能通过普通话来沟通。至于南通的方言难懂到什么地步,据说抗战时期曾使用方言来作为密电,后来抗战都胜利了,日本鬼子想破头脑都还没破解出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