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简介
北省人民政府驻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7号。
地级行政区
武汉市
长江中游特大城市、湖北省的省会,总面积8494平方千米。被誉为“百湖之市”,拥有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武汉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地,也是国内科教名城,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三。辖13区: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汉南区。
黄石市
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总面积4583平方千米。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长江港口城市,被誉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市”、“劲酒之都”。辖4区1市1县: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大冶市、阳新县。
十堰市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部、汉江中上游地区,大巴山东段逶迤于南,秦岭余脉屏障其北,汉江自西向东穿越全境,总面积23680平方千米。辖3区1市4县:张湾区、茅箭区、郧阳区、丹江口市、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
宜昌市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汇地,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总面积2.1万平方千米。是楚文化和巴文化发展的重要地望,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王昭君都出生于古宜昌。辖5区3市3县2自治县:当阳市、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宜都市、枝江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
仙桃市
原名沔阳,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汉平原腹地,辖3街道15镇7乡,总面积2538平方千米。是全国百强县(市)、湖北首强县(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
潜江市
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连接湖北东西部的桥梁城市。总面积2004平方千米,境内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辖6街道10镇,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美誉。[36]
天门市
地处江汉平原北部,因境内天门山而得名。1987年撤县建市,1994年由省直管,是武汉城市圈成员之一。总面积2622平方千米,辖3街道21镇1乡,素有棉乡、侨乡、文化之乡“三乡宝地”美誉。是“茶圣”陆羽,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清朝状元蒋立镛等历史名人故里。
神农架林区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瞰荆襄、南临三峡、西望巴蜀、北顾武当。相传炎帝神农氏曾在这里架木为坛,跨鹤飞仙,故名“神农架”。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总面积3253平方千米,辖6镇2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
地形地貌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6%,24%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湖北最高峰——神农顶
气候特征
湖北省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湖北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气温多变,秋季气温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降水
湖北省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梅雨期。
水系水文
河流
湖北省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千米以上的有4228条,河流总长5.92万千米,其中河长在100千米以上的河流41条。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县滨江村出境,流程1041千米。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省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省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千米。
湖泊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现有湖泊755个,湖泊水面面积合计2706.851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土壤类型
湖北省共有14个土类,32个亚类,138个土属,455个土种。
植被条件
按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系统,湖北省自然植被分为4个植被型组: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水生植被;12个植被型: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革叶灌丛、常绿落叶阔叶灌丛和水生植被等,30个群系组,124个群系。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15年,湖北省地表水资源量991.15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33.2毫米,比2014年偏多11.9%。其中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986.29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34.4毫米,偏多11.9%;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8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359.2毫米,偏多7.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丹江口水库
植物资源
湖北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全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除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外,还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藤本植物种类多且分布广,价值较高的有爬藤榕、苦皮藤、中华猕猴桃、葛藤、瓜蒌等10多种。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种以上,其中已被人们采制供作药材的有500种以上。
动物资源
湖北省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洋界、华中区,有陆生脊椎动物687种,其中两栖类48种、鸟类456种、爬行类62种,兽类121种。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猕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种。全省共有鱼类20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8%以上,其次为鳅科,占8%左右。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
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不含亚矿种,下同),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已发现但尚未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种。
列入《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的矿种有80种(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地下水、矿泉水等未列入)。已上《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矿区956个,矿产地1287处,产地数较多的矿产有:煤、铁、磷、石灰岩、铜、金、硫铁矿、银、矿盐、铌、钽、芒硝、白云岩、粘土、石煤等。1287个矿产地资源储量规模为中、小型的矿产地占90%,大型、特大型的矿产地仅占6.9%。磷、矿盐、芒硝、石膏、铁、铜、金、银、石灰岩等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矿产。化肥用橄榄岩、碘、溴、石榴子石、累托石粘土和建筑用辉绿岩居全国首位。保有资源储量位于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7种。按2000年底保有矿产资源储量,全国统一计算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湖北省为14728亿元,居全国第14位;人均潜在总值2.48万元,居全国第17位。
人口
截至2019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927万人,其中,城镇3615.47万人,乡村2311.5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1%。全年出生人口67.21万人,出生率为11.35‰;死亡人口41.93万人,死亡率为7.0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7‰。
深蓝
2020-04-17 19:50:17
1475楼.晚安
深蓝 2020-07-18 21:56:10 回复
1474楼.你
深蓝 2020-07-18 21:51:45 回复
1473楼.迎
深蓝 2020-07-18 21:5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