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 最舒服的关系
有句话说:信人别信嘴,交人要交心。
深以为然。
与一个人相处,不能光看他的嘴上功夫,要看他的内在品质。
满嘴好话的人,未必真心待你;不假言辞的人,也未必心存恶念。
因此,与人相识,需先识心。
将心比心,方得真心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永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他人和世界,是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的。
只有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才能得人真心。
有一位盲人去朋友家做客,酒足饭饱之后,已是半夜,盲人说要回去了。朋友点了一盏灯,叫他拿着。
盲人很生气,说:“明知道我看不见,你还给我点灯笼,你是不是在嘲笑我?”
朋友微微一笑,解释道:“这盏灯笼不是为你照明,而是在你走夜路的时候,给来往的行人提个醒,避免他们撞上你。”
盲人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十分感动。
当我们所站的位置不同,两个人的理解就会有偏差,而这也会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隔阂。
梵高曾说: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却只看到烟。
当每个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从自己的角度面对问题,人与人之间就会相互责难。少了心与心的代入,就会忽略他人的闪光点,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在与人交往中,别总自顾感受,要跳脱开个人情绪的桎梏,尝试将自己代入他人,重新去看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许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步微澜在《善男信女》中写道:
“先生,你只是迷恋,并非爱恋。迷恋由自我出发,是占有;爱恋将心比心,是给予。”
无论是爱人,亲人,还是友人之间,心与心的相交都是感情维系的纽带。
若能以将心比心的态度去看待问题,以推己及人的态度去理解他人,彼此间的感情才会更加和谐。
一个八面玲珑的人,靠的也许是巧舌如簧;但一个相处舒适的人,靠的一定是以心比心。
用心换心,才得真情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有些人只适合陪你享乐,却不愿和你吃苦;而有些人不仅可以陪你享乐,还能陪你吃苦。前者留下的是冷漠,后者留下的是温暖。
在一段感情里,付出永远比承诺重要。看两个人的感情深厚,不在于那些山盟海誓,而在于风雨之中的互相扶持。
真正的感情,是无法伪装的,再多的漂亮话,再好的甜言蜜语,在时间的洗礼下终究会显出原形。
只有真心与真心的交换,才能经受考验,才显金贵。
北宋时,著名诗僧道潜和诗人苏轼因诗结缘。当年苏轼被贬黄州,道潜为解好友孤独清寂,不顾路途遥远,千里迢迢前去相伴。
后来,苏轼又回朝为官,因政治原因,自请外放杭州。在杭州的几年里,道潜依然相陪在侧。
因与苏轼的关系过于密切,道潜曾受到牵连,被苏轼的政敌勒令还俗。
对于道潜这样的莫逆之交,苏轼倍感珍惜,同时深深影响了他的择友观。
之后道潜入智果院,当时风光无比的苏轼专门主动造访,为其送行。
道潜在苏轼落魄之时,一路陪伴,给予慰藉;而苏轼也感念道潜,回赠其以真心。
芸芸众生,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面明镜,他人的好坏都一清二楚,真情是演不出来的。
对你好一时,很容易,对你好一世,却很难。
只有用心换心,真心相待,才能得真情。
以心交心,方能长久
有人认为,交朋友要求的是年龄,地位和身份的对等。
也有的人说,两个人的互相欣赏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忠于人品。
然而,两个人是否能交往得长久,终究看的是心意的相通。
春秋时代,琴师俞伯牙时常行舟汉江之上,弹奏古琴


ゥ。小迷糊
2020-09-03 04:27:00